辽宁西丰县(“小猪倌”郑海涛致富不忘乡亲)

时间:2024-05-02 编辑:Burk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人们常说,“有女不嫁养猪郎”,可是有这样一个年青人就不怕娶不到媳妇,偏偏放弃了城市生活,回乡当上了猪倌;还有句俗话说,“稻田里盖猪圈肥水不流外人田”,可是,他却把养猪“窍门儿”毫无保留地传授乡亲们,要肥一起肥,要富一起富。他就是西丰县满族营厂乡80后青年郑海涛。

  今年32岁的郑海涛是营厂满族乡三益村农民,因为家境贫寒,初中一毕业他就去沈阳、大连、营口打工,做过力工、图书推销员,当过饭店服务员、学徒,经过多年的打拼,加上勤俭的积蓄,6年前,他和好朋友合伙在沈阳开了一家东北菜馆。虽然,每天既当厨师,又当老板很辛苦,但是生活也过得充实快乐,有滋有味。2011年,电视里播出河南省一些养猪场饲养“健美猪”和安徽省一个农民在山沟里饲养生态猪的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家乡营厂山清水秀,空气新鲜、山沟众多,建一个规模生态养猪场,优选品种,自繁自养,给大城市的消费者提供绿色健康的猪肉,前景一定不错。但是,他把想法一说出来就遭到妻子和父母的强烈反对。“家有千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养猪也不是个容易事儿,饭店开得好好的,干啥要冒那个险,要养你自己养,我不拦你。”妻子把话儿扔给郑海涛。认准了的事儿就要闯一闯,之前自己做了详细的市场调查,回家乡养猪不是蛮干,经过多次深入交流郑海涛说通了妻子和家人,回到家乡着手筹建养猪场。万事开头难,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场地建猪场,他不知跑了多少腿,磨破了多少嘴,最后终于在乡政府帮助下,郑海涛筹资160万元在桦树村鹿场原址上建起了养殖规模可达1000头的养猪场,并从河北省滦县引入了优良生猪品种进行饲养、繁育。

  养猪场有了,猪也引进来了,接踵而来的就是养殖技术和资金的巨大压力。虽然出生在农村,但是多年一直在外打拼的郑海涛对养猪还是个门外汉。于是,郑海涛买来了大量关于养猪的书籍和资料光盘,一遍弄不懂,他就两遍三遍反复地学,认真地做记录。每天不管多忙多累,勤奋好学的郑海涛从没间断收看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的节目,他还通过互联网学习生猪养殖方面的新技术、新经验。为了及时掌握生猪市场的行情,郑海涛经常到北京、天津、沈阳等地考察生猪行情变化,到县内几家大型养猪场向那里的畜牧师请教猪场管理的关键技术,经过不断的学习、摸索、实践,他逐渐掌握了生猪养殖的全套技术,对猪场防疫、消毒、饲料配比、营养搭配等日常管理得心应手,生猪养殖中的常见病和突发病他都能自己处理了。经过两年的努力,郑海涛的猪场发展到占地15亩,建有标准化猪舍4栋,饲料加工车间、库房、采精室及防疫消毒间,配套设施齐全,固定资产投资达200多万元。猪场存栏生猪500余头,年出栏育肥猪1400多头,后备母猪500多头,仔猪1500多头,年产值140万元。

  在自己创业致富的同时,郑海涛不忘带动家乡父老一起致富,他特意成立了一个“养猪QQ群”,让养殖户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养殖技术和市场行情,并能随时与省内的同行们沟通交流。在他的“传、帮、带”作用下,三益村农民养猪热情日益高涨,全村生猪散养户达100户以上,专业养殖大户达到60户。无论农忙农闲,只要养殖户的一个电话,郑海涛都会亲自上门指导,毫无保留地把养殖方法传授给大家,送技术上门,跟踪服务,帮助养殖户引入优良品种,科学制定饲料配方,为他们做好生猪饲养各个阶段的常见疾病防治工作,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及时向其他养殖户提供市场行情信息,解决市场低迷时生猪销售的难题。

  为了带领乡亲们抱团发展,共同致富,今年,郑海涛又发起成立了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实行了统一购买饲料、统一疫病防治、统一市场销售,合作社农户的效益逐年提高。目前,合作社养猪场存栏种猪1000多头。年出栏生猪4000头,固定资产达1000多万元。为了让贫困家庭尽快走出困境,郑海涛积极扶持周边村屯20多个贫困户发展养猪,把仔猪赊给贫困户,帮助贫困户建猪舍,并义务提供60多种技术服务。

  “多亏了郑老弟扶持我养猪,猪崽白赊给我,又借钱帮我建起了猪舍,过两天,我把这茬猪卖了就能把本儿赚回来,下茬猪出栏就是干剩的,我家的日子现在是抬头了。”桦树村村民王义说。

    标签: 生猪 养猪 养猪场

    24小时热评

    热点排行榜

    Copyright 2017-2025 tukeu.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3010729号-1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