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河蟹的死亡原因及对策

时间:2024-03-16 编辑:Burk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芜湖县地处水乡,实有养殖面积11万亩,是安徽省渔业重点县之一,近年来,由于高速公路建设和圩堤达标工程等建设使全县池塘养蟹面积达1万余亩,笔者随机抽样调查了30户池塘养蟹户,有近1/3养蟹户由于缺乏养殖技术,加上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河蟹大量死亡,出现亏损。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4种情况:1.蟹池缺氧:河蟹喜欢生活在水质清爽、溶氧充足且有一定微流水的环境中,由于一般养蟹池较浅,大多数为0.8~1米,塘中实际贮水量不足,水质又很不稳定,而投喂动物性饵料品种杂、数量大,河蟹吃剩的残饵及排泄物在水中分解发酵,消耗大量氧气,特别是盛夏,天气炎热,就会造成大量河蟹死亡。2.水质污染:河蟹对水质污染有较强的敏感性,水源受到农田排放农药污染后,造成河蟹中毒死亡。3.互相残杀:河蟹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会发生互相残杀现象,特别是软壳蟹、受伤蟹及个体弱的蟹最易被同伴争食而死。4.疾病死亡:因平时防治措施不力,造成蟹塘内病菌(毒)大量繁殖,河蟹颤抖病是造成我县河蟹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上述情况,在池塘内为尽量避免河蟹死亡,应采取以下措施:1.冲水(换水):养蟹池要经常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新,盛夏季节应每隔1~2天早晚各换水一次,最好是边灌边排,同时要注意河蟹的活动情况。发现河蟹爬出水面,这表明池水中严重缺氧,应立即灌注新水。2.治病:发现病蟹时,可向池中泼洒水体消毒灵或菌毒威,浓度分别为0.2~0.3克/立方米、0.2~0.4克/立方米,并用快康、病毒克星等1%~2%拌料投喂药饵,5天为一疗程。一旦河蟹表现为站立不稳,行动迟缓无力,翻身困难,步足前2节赤红等症状,就可以诊断为河蟹颤抖病,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河蟹颤抖病主要是因两种细胞质病毒的协同作用而引发的一种疾病,即呼肠孤病毒状病毒和弹状病毒状病毒(RLV-RhvA)。该病4~10月份为流行期,7~8月为高峰期,刚开始每天死亡数只,但很快蔓延至每天数百只,死蟹多数较肥壮,规格较大。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河蟹颤抖病的有关情况。1.颤抖病的发病原因(1)池塘老化,清塘消毒不彻底。池塘每年应清淤,特别是上一年发病的塘口更需清淤。一些塘口只注重表面药物消毒,而忽略了本质问题“清淤”。另外有些养殖塘口的消毒方法不正确。如用生石灰消毒,实际生石灰早已风化,或用块灰干投,一块有,一块无,撒投不均匀,消毒不彻底,有的老洞穴中的带菌残蟹不能彻底清除。(2)缺乏河蟹必需的营养。目前很多养殖户常用的饵料是小麦、玉米、小杂鱼、螺蛳等,很少用配合饲料。只注重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忽视了维生素的添加。由于缺乏维生素,养出来的河蟹过肥,肝组织常因负荷过重发生变性甚至坏死,造成了体质下降,对病原的易感性增加。(3)水环境差。我县很多集中养蟹的地区,水源缺乏,水源通过成片的蟹塘放出又重新加注,从而造成了“二次污染”、甚至多次污染的态势。(4)气候的影响。由于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直接影响了水体的水质,从而诱发了该病的发生。(5)蟹种携带病原体。由于从外地购进的蟹种杂乱,很多蟹种本身就带有病原,再加上同池蟹种规格、种源不一,为该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6)药物使用不规范。一些养殖户对河蟹病缺乏准确的诊断,出现病害就滥用药物,使蟹体内产生耐药性,一旦发生颤抖病,使用药物效果就欠佳了。在预防上,过量地使用了生石灰,有的水体pH值过高,从而严重影响了河蟹的生长。2.防治方法(1)改善水体环境。设独立的进排水设施,坡度保持在(2~3)∶1。消毒与清淤同步进行,种草养蟹模拟生态环境。(2)加强饲养管理。要选购来源清楚的幼蟹种,防止从疫区购种,提高饵料质量,加强水质管理。(3)科学用药。在用药过程中,生石灰要用块灰,适量使用,避免盲目性。根据本地情况,5月份就要进行一次彻底预防,使用方法:首先杀灭一次纤毛虫,再泼洒一次二氧化氯,6、7、8三个月高峰期用内服治疗颤抖病的药物,连用5~7天。治疗期间:需用二氧化氯或溴制剂连泼三次,同时内服治疗颤抖病的药物,连用7天为一个疗程
    标签: 河蟹 水质 颤抖

    24小时热评

    热点排行榜

    Copyright 2017-2025 tukeu.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3010729号-1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