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肠炎(HE)是4周龄或更大火鸡的一种急性病毒病,以精神沉郁、血便和死亡为特征。感染群体的临诊发病通常可以持续7~10天,但如果HE引起免疫抑制后,继发细菌感染,发病和死亡的病程可能还要延长2~3周。由HE所造成损失的完整记载未曾保留下来,但估计美国在研制出疫苗之前每年要超过300万美元。由免疫抑制和继发细菌感染所形成的损失可能更高。当前,由于疫苗的广泛应用,在美国高致病力的HE的爆发极其罕见。但当继发细菌感染,特别是继发大肠杆菌病,疫苗的保护力可能降低。HE仍然被认为是影响商业化火鸡主要经济价值的一种疫病。1.病原学HEV属于腺病毒科成员,DNA病毒。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超薄组织切片,发现HE病毒粒子无囊膜,呈20面体立体对称,总壳粒数为252个,呈空的和致密的两种形态。它们在细胞核内不规则聚集或呈晶格排列,在每个顶点上仅有一根五邻体纤丝。HEV由11种不同的结构多肽组成,分子质量在14~97kD及9.5~96kD之间,其中的6种已被进一步鉴定。病毒粒子直径为70~90纳米不等,在蔗糖密度梯度研究中,HEV的浮力密度为1.34克/毫升。HEV抵抗力较强。70℃加热1小时,37℃或25℃下干燥1周,或用0.0086%次氯酸钠,1.0%十二烷基磺酸钠,0.4%氯杀螨,0.4%Phenocide,0.4%Wescodyne,或1.0%来苏儿处理,均可破坏HEV的感染性。2.流行病学(1)自然和实验宿主火鸡、雉鸡和鸡是仅知的HEV及其关病毒的自然宿主。珍珠鸡和鹦鹉也可能被自然感染。关于野禽,对42种禽类的血清学调查表明,除鸡形目以外未发现感染的证据。甚至野生的鸡形目成员(例如火鸡),似乎是由于其躲避天性,感染的危险很小。当火鸡和雉鸡感染时,似乎宿主的遗传性影响临床发病和病变形成的严重程度。试验表明,火鸡的HEV分离物能感染雉鸡。用HEV实验感染鸡形目的其他禽种(包括金黄色雉鸡、孔雀、鸡、北美鹑和石鸡),可以产生病变。但在自然宿主以外的禽种上还没有死亡的报道。(2)宿主的易感龄期在疫情报道中,HE发生于6~11周龄的火鸡。最近的野外观察表明更倾于感染7~9周龄的禽。仅有个别2周龄禽自发感染HEV的病例被报道,人们认为是由于缺乏母源抗体而引起的。通常认为4周龄以下的雏火鸡很难感染HEV,是由于母源抗体的存在。有资料报道,在一定条件下,母源抗体可以持续到6周龄。最近对孵化24天的SPF火鸡胚成功地进行感染似乎推翻了这种说法。在缺乏母源抗体时,雏火鸡是易感的。但已报道13日龄和更小一些的雏火鸡在缺乏母源抗体的情况下对HEV的感染具有抵抗力,表明所需要的某些种类的靶细胞还没有成熟。3.传播途径HEV可以通过感染性粪便经口腔或泄殖腔途径接种易感火鸡进行传播。病毒在湿润的各种尸体中或感染性粪便的悬浮液中可保持感染性达数周。在污染的垫料中已发现HEV,而且在那些以前发过该病的房舍中可以再次发病。还没有通过蛋传播的流行病学证据。在HEV的传播中,除了机械媒介之外,还没有牵涉到其他携带者和媒介。4.临诊症状临诊症状在24小时内快速出现是HE的特征。这些症状包括沉郁、血便和死亡。在濒死和死亡禽肛门周围的皮肤和羽毛上常含有血粪便。如果在这些鸡的腹部稍加压力可从肛门挤出相同的血便。5.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野外发生的疫情,几乎所有的禽都被感染,而且对实验性攻击具有抵抗力。在临床上受感染精神沉郁的小火鸡,通常在24小时内死亡,或完全恢复。野外的死亡率范围从低于1%到略高于60%,平均大约为10%~15%。在实验室的实验中,当100%受到感染时,常出现80%的死亡率。6.病理变化(1)眼观病变死亡的小火鸡通常因失血而外观苍白,但其生长良好,且嗉囔中含有饲料。小肠通常扩张,极度变色,肠腔内充满血性渗出物。肠黏膜充血,个别火鸡黏膜表面覆盖有黄色、坏死性纤维素膜。病变通常在近侧小肠更明显,但在较严重的病例也常扩散到远端。感染禽的脾脏特征性肿大、质脆,呈大理石或斑驳样。然而,那些死亡鸡只的脾脏往往可能因失血随后收缩导致变得更小。肺也可能充血,但其他的器官呈苍白色。据报道,死亡火鸡肝脏肿大,不同组织均有点状出血,但这些病变很不一致,因而不具有诊断价值。(2)显微病变特征性HE的病理学变化大多见于淋巴网状系统和胃肠道系统。死亡时的脾脏病变包括白髓增生、淋巴样坏死和淋巴网状细胞的核内包涵体。早在HEV感染后的第3天,脾髓面周围可见明显的白髓增生,这导致在感染后的4~5天,肉眼可见斑驳样且不规则的白髓融合岛。在感染后3~5天,经HE和免疫酶、过氧化酶染色,在这些区域可见大量的核内包涵体。从形态上看,这些细胞呈淋巴样。同样,脾脏的单核巨噬细胞中也发现有核内包涵体。到感染后的4~5天,白髓开始出现坏死。到感染后6~7天,已全部扩散,仅在红髓处偶尔见到一些浆细胞。在感染后3~9天,除了脾脏的变化外,在胸腺的皮质和髓质部及法氏囊,也可见淋巴样衰竭。胃肠道典型病变包括肠黏膜严重充血,绒毛上皮细胞变性、脱落及肠绒毛顶端出血。由于固有层的血管是完整的,红细胞通过血细胞渗出而移出血管外,因此,与其说是由内皮细胞破坏不如说是崩解导致出血。除乳头细胞、浆细胞和异嗜细胞外,还在固有层发现了大量含核内包涵体的网状淋巴细胞。这些组织病理学变化在十二指肠后段到胰导管处最明显。但腺胃、肌胃、小肠、盲肠、盲肠扁桃体和法氏囊中与此相似,但病变程度稍低。另外,在肝脏、骨髓、外周血液白细胞、肺脏、胰腺、脑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中也可观察到含有HEV核内包涵体的细胞。7.诊断(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从死亡或濒死小火鸡的出血性肠内容物或脾组织可以发现大量的HEV。HE血清学阴性的火鸡,最好是6周龄的小火鸡,采用肠内容物经口接种,或用捣碎脾脏的生理盐水粗提物经口服接种或静脉注射接种。静脉注射强毒分离物后3天和经口服接种后5~6天常发生死亡。那些未死亡的小火鸡,脾脏含大量的病毒,通常表现肿胀,呈大理石样。这时采集的血清内也含有病毒。此外还可以采用成淋巴细胞样的火鸡源B细胞传代系(MDTC-RP19)用作体外分离和培养HEV。通常采用琼脂扩散试验(AGP)方法来鉴定HEV及其相关病毒。将脾组织(新鲜的或冷冻的)用生理盐水1∶1稀释,加入多克隆的抗HEV血清。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过氧化物酶法可以检测冰冻或福尔马林固定组织中的病毒抗原。近来随着基因组序列数据库,的建立,已经可允许采用标准PCR以及巢式PCR检测新鲜或冰冻组织及组织抽提物中的病毒DNA。由于PCR的应用,脾脏原材料或DNA提取物在滤纸上干燥可以用于保存。此外,不常用的检测技术;包括抗原捕获ELISA、原位DNA杂交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指纹技术。(2)血清学诊断感染HEV后2~3周康复禽的血浆或血清中,采用AGP法可以检测到HEV抗体。如果是依据血清学作出诊断,最好是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清。采用AGP法可以险测到母源抗体,但这种方法一般对1周龄以后的禽敏感性较低。更敏感的ELISA方法已能够检测和定量HEV抗体。尽管多数禽类到3周龄时的血清反应仍呈阴性,但约4~6周龄时,这种方法就能够检测出火鸡中的母源抗体。抗体最早在静脉注射接种后3天就能检测出来。(3)鉴别诊断在火鸡中,如果出现大理石样肿胀的脾脏,用AGP法不能证明有HEV抗原,而又缺少肠道出血现象,则应考虑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或淋巴增生性疾病。在火鸡,增大而充血的脾脏常被误认为HEV所致,但多数是细菌性败血症(如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丹毒)所造成的结果。胃肠出血和黏膜充血可能与急性败血症、病毒血症或毒血症有关。但这些很少能被观察到,因为没有其他与病因学相一致的病变或症状。此外,也应考虑到寄生虫病如球虫病和毒性物质(如重金属和化学物质)。8.防治(1)管理措施感染性垫料和粪便是最普遍的传播媒介,所以首先要采取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疾病。用0.0086%次氯酸钠溶液或其他杀病毒制剂,包括酚类衍生物,辅以25℃干燥1周可以清洁和消毒污染了的设施。但在大多数商品鸡群中,尤其是那些鸡龄层次多的鸡场,要想对病毒进行全面杀灭是不切实际的。在这种情况下,接种疫苗是控制和预防临床发病的最可行办法。(2)疫苗HEV的无毒力病毒分离物已经成功地被制成饮水型活疫苗。目前有两种疫苗被广泛使用:一种是接种了无毒力HEVⅠ(MSD毒株)或HEVⅡ(源于火鸡)的4~6周龄火鸡的脾脏制成的粗匀浆;另一种是在体外用MDTC-RP19传代细胞系悬浮培养生产的。这两种疫苗好像都能产生足够的血清抗体和免疫保护,并在美国广泛使用。但只有后一种疫苗能买到。外周血液白细胞中增殖无毒力病毒的第三种疫苗生产方法也已有报道,并已在加拿大投入使用。其他疫苗,包括一种纯化的亚单位壳粒苗及基因工程苗、重组苗均在研制中。最初用禽痘病毒表达HEV壳粒蛋白的重组疫苗来减少火鸡死亡率和严重的肠道病变。通过试验证实,重组疫苗可以减少免疫抑制。重组HEV纤丝蛋白基因转基因植物正作为一种疫苗的模式被研制。近来已经报道了SPF火鸡的OVO疫苗,3.5~6周龄间的健康火鸡常用饮水疫苗。水中增加疫苗稳定剂(例如奶粉),消除任何消毒剂,包括水中的氯,这些对疫苗毒的存活和免疫的成功都非常必要。首次免疫实验鸡群的免疫保护率低于100%,它是通过以后2~3周后续的传染而获得保护的。尽管如此,二次免疫也仅是偶尔应用。(3)治疗:HE疫情爆发后刚出现症状时,可采用恢复期鸡群的抗血清0.5~1.0毫升/只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治疗。由于这些病毒能使机体产生免疫抑制,因此,一定要考虑对继发细菌感染的治疗,主要是大肠杆菌病。依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来选择一种适宜的抗生素。在商业化火鸡生产中,运用合理的管理措施,对暴露在野外的火鸡接种可以加剧本病的其他病原的疫苗(例如,Bordetellaavium,NDV),这些都不能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