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炭疽病的症状 病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时间:2023-09-21 编辑:Eva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油茶炭疽病是油茶种植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常常引起落果、落蕾、落叶、枝枯,甚至整株衰亡,严重影响了农户们的收益。本文详细总结了油茶炭疽病的症状、病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农户们更好的防治该病害的发生。

油茶炭疽病的症状、病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1、症状

初期在果皮上出现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黑褐色圆形病斑,有时数个愈合。后期病斑上出现轮生的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雨后或露水浸润后,产生粘性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病果大多脱落或开裂。嫩叶病斑多在叶缘或叶尖,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有轮纹,具紫红色边缘。老病斑下陷,褐色,后期病斑中心灰白色,内有轮生小黑点。油茶梢部病斑多发生在新梢基部,也有出现在梢中部的,呈椭圆形或梭形,略下陷,边缘淡红色,后期呈黑褐色,中部带灰色,有黑色小点及纵向裂纹。病斑若环梢一周,梢即枯死。三年生以上老枝及树干病斑呈梭形溃疡斑,以中部居多,溃疡斑下陷不规则,削去表皮,木质部呈黑色 。花芽、叶芽病斑以在鳞片的基部为多,不规则形,黑色或黑褐色,后期呈现灰白色,内污黄色,上有黑点,孢子堆常在鳞片内侧,病重时芽枯蕾落。

2、病原

为真菌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的胶孢刺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分生孢子梗聚集成盘状,分生孢子为单细胞、长椭圆形或圆筒形,直或弯,内有很多颗粒状物及油球1~2个。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的围小丛壳菌。

3、发生特点

(1)病菌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蕾(痕)、枯花蕾、病芽、病果柄、病枝及病叶上越冬。

(2)病害初现期与早春气温、雨量、降雨天数有关。日平均气温回升到15~17℃,连续10d,病害即可发生。春雨早、发病也早;春雨多,发病也重。初病最早见于4月上中旬,先是嫩叶、新梢发病,后为果实、花蕾发病。果发病于4月初至5月上旬,到7、8月扩展迅速,病果纷纷脱落,直到10月采收茶果时为止。病蕾在6月初现,8~10月病蕾大量掉落。

(3)发病率。丘陵地区>山区>高山区;阳坡、山脚、林缘、老树>阴坡、山顶、林内、幼壮树。

(4)有些油茶病株年年发病早,病果增加快,病斑扩展迅速,病落果多,成为扩展中心,称为历史病株。

(5)不同油茶品种和单株抗病率不同。一般小叶油茶的抗病率大于一般油茶,寒露子大于霜降子,紫红果和小果大于黄皮果、大果,尤以单株抗病力差异表现更为明显。

油茶炭疽病的症状、病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4、防治方法

油茶炭疽病因发生期长,侵染源广,受害部位多,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4.1采取营林措施和药物防治,以控制和消灭病原

(1)避免与油茶病林邻作或混作,发现油茶林、干或芽叶病斑的病菌,应及时铲除。标记和砍伐历史上发病重植株,补植抗病植株,提高林分的抗病成分。在严重病区应全部清除病株、叶、果等病源物,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消灭病源。

(2)油茶林中的历史病株,必须在冬春清除。严重病区应全部清除病源物(病株、叶、果),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消灭病源。

(3)剪除树上病部,减少林内病原。冬季至早春前,剪除病枝与带有病蕾、病幼果的小枝至病部以下5cm处。摘除病叶、病果。刮治大枝和干部病斑,刮口和工具径口用0.1%汞水或75%酒精清毒,伤口涂敷波尔多液保护,初夏再次剪除当年带病春梢和由病蕾痕新发育成的枝条病斑,剪至枝段下5cm处,摘除早期病果。

(4)科学管理土壤,调整林分结构。保持林内油茶株间枝叶不相衔接的立木密度,合理垦复,适当增种绿肥,避免套种高杆作物,勿偏施氮肥。

(5)根据病害发生发展特点,定期喷洒1%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3~4次,喷药时间为春季新梢生长后、病害中期(6月)和盛发期(8~9月)各1次,盛发期喷2次,即15d喷1次。药液中加入1%茶枯水能增加粘性。

4.2开展选种防病工作,以防病增产

从抗病力强的高产株采种,使油茶生产逐步良种化。

4.3加强种苗检疫

带菌种子和苗木是油茶炭疽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产区应做好种子调运的检疫工作。留种茶山,必须进行片选,有条件的可株选和蒲选。播种前用0.2%抗菌剂401或50%可湿性退菌特1 000倍液浸种24h有一定防治效果。

    标签: 油茶

    24小时热评

    热点排行榜

    Copyright 2017-2025 tukeu.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3010729号-1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