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对蝎子的关系!它既能通过生长的植物对蝎子发生间接的影响,又是蝎子生活的场所。土壤内环境与地上环境虽然密切相关,但有其特殊性,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土壤的温度、湿度(含水量)、机械组成、化学性质、生物组成等综合地对蝎子发生作用。(1)土壤温度对蝎子的影响土壤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热,土壤内有机质的腐烂也可产生少量的热量。所以上壤温度随气温的高低而发生变化,白昼土表接受太阳辐射热,土壤温度升高,一般14时左右最高;夜晚气温低,土表散热,土壤温度下降,一般2时左右最低。土壤温度与气温一样,平均温度主要影响土壤蝎子的生长发育,高、低温主要影响土壤蝎子的繁殖、存活。(2)土壤湿度对蝎子的影响土壤湿度包括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空隙间的空气湿度,其主要取决于降水量和灌溉。土壤里的空气经常处于高湿状态,蝎子不会因湿度过低而死亡。土壤含水量对蝎子的影响因土壤物理性状而不同,因为土壤持水力越强,可被蝎子吸收利用的水分就越少。此外,土壤湿度过大,往往使土壤中蝎子易于疾病死亡。(3)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对蝎子的影响土壤理化性质主要包括土壤成分、通气性、团粒结构、土壤的酸碱度、含盐量等,对蝎子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土壤的直接影响土壤温、湿度,因此,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下,蝎窝及蜗的栖居密度也不相同。在同一蝎产区内,一般在壤土区,蝎子栖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壤土兼有砂土的共有特点,既容易调节蝎窝内的湿度及通风状况,又有利于温度的稳定。除了壤土以外,砂壤土也比较适合于蝎子的栖居。另外,蝎子对土壤的酸碱度反应比较敏感,中性土壤即pH在7左右(pH范围在6~8之间),对蝎子的栖居比较适宜,过碱或过酸都不利蝎子的栖居。(4)栖居环境野生蝎一般喜欢在冬暖、夏凉、背风、向阳,地面适度紧密、相对平坦的山坡石砾、落叶下,以及墙缝、土穴等潮湿阴暗处栖居。据调查,在无石的土山、无土的光石山、林木成荫的山地等环境中,没有或极少发现有蝎子栖居。野生蝎为穴居,其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穴中度过。一个理想的蝎窝应具备下列3个条件:①一年四季能满足蝎对温、湿度的要求;②能避开天敌的侵害;③能安全度过盛夏、严冬、暴雨和干旱等恶劣气候。蝎窝多选在植被稀疏的山坡上,石缝下有充足的土壤,表层的石头为深色片状,与日光近于垂直,厚度为2~4厘米,窝内有大小不等的石缝,适于大小不同的蝎隐藏。蝎喜欢恰容它身体的窄缝,被腹能与缝壁接触。繁殖期的母蝎要选择或加工一个较大的空隙,大约为自身大小的4倍。狭缝可免受大风、干旱和强光的侵袭,也能免于一些大型天敌的袭击。但当土壤湿度过大,温度较高时,由于氧气的缺乏,蝎往往被迫离开狭缝,移向接近地面的较宽阔的空间,蝎窝内还应有条通向地下的30厘米以上深度的通道,便于冬蛰。蝎窝一般为泥石构成,即使在天然石缝中,也有大量泥土,泥土是蝎窝的主体成分。蝎窝通常是在石缝下的土层中横竖挖通形成,构成一个比较大的洞系。蝎窝构造比较复杂,形式多种多样,较典型的蝎窝有盖面、进出通道、窝室、冬蛰室等部分构成(图11)。盖面:一般多为石板,或为一大石的延伸部分。因蝎子常倚石或石板建窝,所以石板自然成为盖面。有时,掀开盖面即可发现栖居于其下方的蝎子。盖面的主要作用除遮蔽窝室外,还可采暖,以保持窝室内的一定温度。进出通道:外连于开口较平且比较隐蔽的进出口时,是一条几厘米或更长一些的通道,其下方与窝室相通。进出通道有时倚石壁而成,有时上面是一石壁,其他几面是硬土壁。窝室:窝室是蝎子栖身的地方,是蝎窝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大小常随蝎体大小而异,以恰能容身为度。与进出通道一样,窝室可以是石缝,也可以是土室。若是繁殖期的母蝎,还常在土壤部分向外拓展,挖成一个更大的空间,即繁殖室。另外,有时在窝室及繁殖室四周,还有若干小形缝隙,这便是专供幼蝎栖居的小窝室。冬蛰室:自窝室向下有一条长约30~50厘米的通道。即冬蛰通道。在冬蛰通道末端有一窝室,故为冬蛰室,专供蝎子冬眠所用。当气温降低、严冬到来时,蝎子便沿冬蛰通道向下迁至冬蛰室,进人冬眠;待度过严冬苏醒后,再沿通道向上迁移。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蝎窝的构造因立地条件或蝎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有的不具备繁殖室,有的缺少冬蛰室,有的二者皆缺等等。另外,蝎子对各种强烈的气味,如油漆、汽油、煤油、沥青以及各种化学品、农药、化肥、生石灰等有强烈的回避性,可见它们的嗅觉十分灵敏,这些物质的刺激对蝎子是十分不利的,甚至会致死。在养殖生产中,蝎子对剧烈的振动和过大的声响是十分敏感的。如在栖息瓦外吃食的蝎子听到声响后,有的会弃食而逃,有的则钳着食物惊慌地跑进窝穴中;正在交尾的蝎子则中止交尾;产仔的将产下的仔蝎扔下不顾而逃之,也有的母蝎会将爬到背卜的仔蝎甩掉,更有的会引起相互残杀。所以说,蝎子好静,好暗,怕动,怕震,怕污染。人工养蝎即是根据蝎子的自然生活习性,人为创造最适合于蝎子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保证蝎子的环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