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白粉虱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4-03-15 编辑:Dinah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近年来,随着柑桔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一些次要虫害(如白粉虱)害情越来越严重,从局部发生演变为大面积蔓延,呈逐年上升趋势。白粉虱不仅可吸食柑桔叶片汁液,当害情较为严重时,很可能导致出现煤烟病,进而对柑桔的质量和产量均带来严重影响。

由于白粉虱成虫的身体及翅膀上都披有白色蜡粉状物质,故名白粉虱,又叫作桔裸粉虱,或者通草粉虱,其属半翅目(Hemi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白粉虱除了为害柑桔之外,还对柿子、桃子、女贞、冬青、板栗、茶等植物带来危害。白粉虱侵害植物的形式通常为:通过大量密集的成虫以及幼虫附着在植物叶背面,吸食其液汁,导致叶片脱水萎蔫,最终枯黄而死,甚者将诱发煤烟病,致使受害植物的果实、叶子发黑,光合作用大大降低。

柑桔白粉虱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1、形态特征

1.1 成虫

雌性白粉虱呈现黄色,外披白色蜡粉,体长约1.2 mm。翅膀呈半透明状,同样披有白色蜡粉。复眼分为上、下2个部分,呈红褐色,中间有1个小眼连接。雄性白粉虱形态与雌性较为相似,体长略短,约1.0 mm,其阳具端部向上弯曲,与性刺长度差不多。

1.2 卵

如图1所示,白粉虱的卵呈椭圆状,长约0.2 mm,宽约0.1 mm,且呈淡黄色透明状,卵壳光泽且平滑,通过卵柄着生在叶子上。

1.3 幼虫

白粉虱的幼虫期共分为4龄。初孵体长约0.3 mm,宽约0.2 mm,体扁平椭圆形,淡黄色,周缘有凸起17对,刺毛15对;2龄体长0.4~0.6 mm,宽0.3~0.4 mm,黄褐色,周缘凸起不明显,具3对刺毛;3龄体长0.6~0.9 mm,宽0.6~0.9 mm,扁平,黄褐色;4龄体长1.0~1.4 mm,淡绿色。

1.4 蛹

白粉虱的蛹壳似椭圆体,从胸气道口到横蜕缝前的两侧略呈凹陷状。气道口分为两瓣,且胸气道非常明显。在未羽化之前,蛹壳呈黄绿色,并且能够透视到虫体;等到羽化之后,蛹壳变为白色透明状,并且蛹壳不断变软、变薄。蛹壳长约1.35 mm,宽约1.4 mm,在壳缘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具有1对小刺毛,头部有2对疣状短突起,腹部有1对疣状短突起。

2、发生规律

柑桔白粉虱在晴隆县1年发生3次繁衍换代,3代成虫分别出现在4月、6月以及8月,通过第3代老熟幼虫和蛹越冬。繁衍换代时,通常将卵产在叶子背面,每只雌性成虫能够产出约125粒卵;有时候会出现孤雌现象,即所生后代全部为雄性。幼虫群集通过吸食植物汁液导致其果实发育不正常,大发生时其分泌的蜜状物可诱发叶片及果实煤烟病,影响绿色组织光合作用,造成果实生长缓慢和树势衰弱。

柑桔白粉虱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3、防治对策

3.1 农业防治

通过定期剪修病虫枝、及时除去杂草等来减少病虫源;通过剪除过密枝来改善柑桔的通透性;合理施肥灌溉,增强其对病虫的抵抗力;加强对各种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3.2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果园瓢虫、草蛉和寄生蜂等天敌。粉虱座壳孢菌的大量繁殖对于粉虱的猖獗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对于柑橘白粉虱的幼虫寄生率可达80%以上,可采集和利用带菌柑桔枝叶进行防治。

3.3 物理防治

利用粉虱昆虫趋黄性和趋光性的习性,通过购置诱虫灯和粘虫黄板,可减轻柑桔粉虱的为害,黄板的控害效果最高可达1 500~2 000头/张。

3.4 化学防治

白粉虱化学防治最佳时期为成虫和1~2龄幼虫盛发期。重点施药于柑桔树冠内膛以及叶背外,除此之外,还不能疏忽对果园周围环境的用药防治,彻底杀死白粉虱的残留体。

采取先治虫后防病的办法,各代成虫盛发期,于清晨或傍晚喷施40%啶虫脒500~800倍液、25%蚜虱绝2 500~4 000倍液以及40%氧化乐果1 000倍液;在各代幼虫盛发期,建议施用如下化学药物进行防治:首先是40%速扑杀1 500倍液;其次是松脂合剂15~20倍液;再次是速蚧灵1 000~1 500倍液;最后是2.5%粉虱绝1 500倍液。喷施频率为每5~7 d进行1次,施用2~3次。经过上述药物防治,基本上可以杀死绝大多数害虫,随后再连续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2~3次,对煤烟病菌进行彻底消灭。

    标签: 柑桔

    24小时热评

    热点排行榜

    Copyright 2017-2025 tukeu.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3010729号-1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