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潜叶蛾是为害柑桔新梢的主要害虫,在我国的江苏、福建、湖南、四川等柑桔产区也普遍发生,给柑桔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农户们必须加强对该病的预防措施。本文从农业、化学和生物防治的角度出发,对柑桔潜叶蛾的综合防治进行较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农户们更好的处理柑桔潜叶蛾的问题。
1、农业防治
柑桔四季均可发梢,根据柑桔潜叶蛾的生活习性,田间消长规律,为害幼嫩梢、嫩叶和世代重叠的特点,采取“抹芽控梢,统一放梢”、清园以及结合柑桔的栽培管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1.1观察虫情,及时抹芽控梢,统一放梢,减少虫源
抑制虫源是防治柑桔潜叶蛾的根本措施,采取“去早留齐、去零留整、统一放梢”的原则,摘除过早或过晚抽发不整齐的嫩梢,割断害虫的食物链,从而降低虫口密度。在夏、秋季柑桔潜叶蛾的盛发季节,成虫盛发期有高、低峰之分,每个高峰期一般可持续10~15 d,高峰期之前将抽发的嫩芽梢抹除,使成虫无适宜的嫩叶产卵,从而避开虫源;等到成虫低峰期统一放梢,便可有效地减少危害。老年树和盛产后期的衰弱树,于大暑过后放梢较为适合;中年盛产树于立秋放梢较为理想;青年树和幼树于处暑前后放梢较好。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了解害虫的田间消长规律,准确把握虫情,适时进行统一放梢。
1.2冬季清园
冬季结合清园,剪除并销毁嫩梢上越冬的幼虫或蛹,扫除并销毁枯枝落叶、杂草,破坏害虫越冬场所,减少越冬虫源;春季和初夏摘除并销毁零星发生幼虫或蛹的叶片。有人在防治桃园潜叶蛾时提出诱杀的方法,即采果后至10月前,在树干第1个主枝下10 cm处绑诱虫带或草把,或在树下堆放一些杂草秸秆等,人为创造越冬场所,诱集害虫越冬,在成虫羽化前集中销毁,值得在防治柑桔潜叶蛾时探讨和借鉴。
1.3选择抗柑桔潜叶蛾的柑桔品种
柑桔潜叶蛾均可使柑桔品种受害,但受害程度有差异。有人对36个柑桔种质材料进行抗潜叶蛾抗性鉴定,结果虽未发现免疫和高抗类群,但发现各材料及品种间对潜叶蛾的抗性有显著差异;在同一种类中,酸橙类抗性比较一致,均表现高度感虫,而有些种类的品种和变种间差异较大;论证抗虫或感虫的差异是由于不同品种抽梢期与潜叶蛾发生高峰期吻合程度的差异和嫩梢老化速度有关。有人对不同柑桔品种对潜叶蛾的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潜叶蛾幼虫期柑桔材料的抗性主要表现在1、2龄期,此时也是潜叶蛾虫态最脆弱的时期,与潜叶蛾的防治时期相吻合;结合对柑桔抗性的鉴定,认为金桔和泸溪枳等材料可以作为柑桔潜叶蛾抗性材料。Singh等[8]研究表明,包括金桔在内的7个品种抗虫性较强,在对抗虫品种的研究方面,可为今后寻求抗虫基因、培育抗性品种、更好地防治柑桔潜叶蛾提供依据。
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仍是目前防治柑桔潜叶蛾的主要措施,在实际生产运用中,应掌握好施药时期,提高害虫的防治效率,曾鑫年等[9]对柑桔潜叶蛾的化学防治适期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低龄虫态(卵和1、2龄幼虫)对药剂较为敏感,而3龄虫耐药性较强,4龄和蛹期更难防治。化学药剂过去多用溴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药和少数有机磷类进行防治,长期使用使害虫产生抗药性。为寻求有效防治药剂,有人研究果园8种常用杀虫剂对柑桔潜叶蛾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石蜡油、莫比朗和吡虫啉具有对环境友好、易降解、不易产生药害、害虫不易产生抗性的特性,是防治柑桔潜叶蛾的良好药剂,而抑太保和乐斯本不具有内吸性作用,对柑桔潜叶蛾的防治效果不佳,不能达到降低下一世代种群数量的目的,因而在防治柑桔潜叶蛾中不宜提倡使用该类杀虫剂。有人对10种药剂防治柑桔潜叶蛾效果进行评价,建议从防治效果和成本考虑,可选择10%吡虫啉、20%氯虫苯甲酰胺、1.8%阿维菌素防治柑桔潜叶蛾。柑桔潜叶蛾1年发生十几代,且世代重叠,掌握好化学防治适期,适时用药,控制药剂的使用剂量,不同品种间轮换使用,以延缓其抗药性的产生,达到持续控制柑桔潜叶蛾种群数量上升的目的。
3、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能有效地消灭害虫,但只是短期的手段,由于长期使用,柑桔潜叶蛾已对有机磷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等农药产生严重的抗药性,且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因而要长期控制柑桔潜叶蛾的猖撅危害,必须走生物防治的道路。
3.1保护和利用当地天敌
3.1.1寄生蜂。在柑桔潜叶蛾的可持续治理中,利用寄生蜂是有效的手段之一。柑桔潜叶蛾寄生蜂种类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在世界范围内,已明确定名的柑桔潜叶蛾寄生蜂有50余种,主要是姬小蜂科(Eulophidae),包括姬小蜂亚科(Eulophinae)30种,凹面姬小蜂亚科(Entedoninae)11种,啮小蜂亚科(Tetrastichinae)7种,此外还有跳小蜂科(Encyrtidae)2种和金小蜂科(Pteromalidae)2种。国内对柑桔潜叶蛾寄生蜂的资源调查、分类、生物学及利用研究尚少。有人对浙江省柑桔潜叶蛾的寄生蜂种类进行调查,总共发现柑桔潜叶蛾幼虫期和蛹期寄生蜂14种;记述分布于江西省的柑桔潜叶蛾寄生蜂12种;有人在对柑桔潜叶蛾寄生蜂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寄生蜂种类38种。目前,据文献记载,我国已知柑桔潜叶蛾寄生蜂17种。今后,应当加强柑桔潜叶蛾寄生蜂的保护、研究和利用。
3.1.2捕食性天敌。其是影响柑柑潜叶蛾种群数量变动的重要因素,目前有关柑桔潜叶蛾的捕食性天敌主要是草蛉和蚂蚁。草蛉幼虫可利用细长的钳状大颚将叶肉内危害的潜叶蛾幼虫吃掉,目前已知有2种亚非草岭(Chrysopa boninensis)和基徵草蛉(Mallada basalis Walker)。其中亚非草岭就是柑桔潜叶蛾幼虫的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国内外学者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对柑桔潜叶蛾的捕食效应做过相应研究。研究发现,在实验室条件下,亚非草岭成虫寿命雌虫101.7 d,平均产卵量400.3粒,最大产卵量746粒,雄虫61.8 d,在整个幼虫期,捕食柑桔潜叶蛾2~3龄幼虫最多为179头,最少为120头,平均为149.1头,日捕食量最大平均为14.4头,且能适应较大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在一定的温、湿度范围内,其生长发育及捕食效应无显著影响,这也是亚非草岭在亚热带的柑桔园作为草岭的优势种群存在的原因之一。因此,保护和利用亚非草蛉,对柑桔潜叶蛾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3.2性引诱剂的使用
柑桔潜叶蛾雌蛾通过释放性外激素引诱雄虫趋向、交配。目前,研究确定柑桔潜叶蛾的性信息素是由(Z,Z,E)-7,11,13-十六碳三烯醛(Z7Z11E13-16Ald)、(Z,Z)-7,11-十六碳二烯醛(Z7Z11-16Ald)和(Z)-7十六碳烯醛(Z7-16Ald)按30∶10∶1混合而成的。对于该诱剂的前2种混合物,有人在我国的广州、深圳和江西新余试验研究发现,该诱剂对柑桔潜叶蛾雄虫有显著的引诱作用。Mafi等[21]研究发现,在日本只有Z7Z11-16Ald对雄虫具有引诱活性。为了更好地发挥性诱剂的作用,研究悬挂高度和位置对性诱剂诱集柑桔潜叶蛾雄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诱捕器悬挂、高度和距离明显影响性诱剂诱集柑桔潜叶蛾的雄虫数量,建议诱捕器最佳悬挂位置是2/3树高以下的树冠边缘,最佳悬挂点是树冠底部边缘。
3.3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的利用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是由植物的次生代谢物裂解形成的。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之间经过长期协同进化过程,形成一些对植物来说是保护剂次生化合物,能够引起昆虫的驱避作用。利用植物体产生的对昆虫具有引诱、驱避、拒食、毒杀等作用的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来防治害虫,是当前害虫综合治理发展中的一个新方向。
3.3.1印楝素和印楝油。印楝素是从印楝果实中提取的一种有多种毒杀害虫作用的植物源活性物质,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广谱、高效、低毒、易降解、无残留的杀虫剂且没有抗药性,几乎对所有植物害虫都具有驱杀效果。通过作用于消化道组织,抑制昆虫中肠酯酶和脂肪体中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磷酸酶和葡萄糖酶的活性,从而降低昆虫的取食率和对食物的转化利用率,影响正常的消化吸收;印楝油是从印楝果子中榨取的植物油,属纯天然广谱,高效,低毒、无残留、无污染、对天敌干扰少、无明显药害的杀虫、杀菌剂,在环境中易降解,具有拒食驱避、降低昆虫肠道活力、抑制昆虫生长发育、抑制和阻止昆虫蜕皮、抑制成虫交配产卵等作用。有人]对印楝素、印楝油柑桔潜叶蛾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印楝素能够抑制柑桔潜叶蛾的生长发育,且不影响捕食性天敌,同时寄生性天敌也能发挥较大作用;印楝油除抑制害虫生长发育和不影响捕食性天敌外,还有较好的忌避产卵作用,但它对寄生性天敌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印楝素和印楝油在柑桔潜叶蛾的治理中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前人试验已经证实,印楝油对柑桔潜叶蛾有很好的防效,每个梢期喷药3~4次,好叶率可达90.5%以上。
3.3.2苦皮藤素。其是一类有神经性毒力的植物次生物质,主要是苦皮藤素Ⅰ~Ⅴ,对昆虫具有3种活性,即拒食活性、麻醉活性和毒杀活性。以苦皮藤素Ⅳ为代表的具有麻痹作用,抑制神经―肌肉接点兴奋性接点电位,最终阻断神经―肌肉的兴奋传导,引起昆虫的中毒症状为虫体瘫软、麻痹,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而以苦皮藤素Ⅴ为代表的具有毒杀作用的一类化合物,中毒后损伤中肠细胞微绒毛,使内质网池扩张、核糖体脱落、线体肿胀等,表明苦皮藤素Ⅴ破坏中肠肠壁细胞质膜及内膜系统,使害虫表现为爬行失调,虫体侧卧,前后弓缩,扭曲,甚至抽搐,最终导致死亡。有人研究植物杀虫剂苦皮藤素对柑桔潜叶蛾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对柑桔潜叶蛾的幼虫有较强的杀伤力,对于处理过的叶片,幼虫几乎都不能化蛹;从对枝条直接处理的结果看,即使选择在幼虫已经潜入叶片后施药,对于处理后的叶片,幼虫潜行危害也受到抑制,新的潜道出现很少。因此,苦皮藤素对柑桔潜叶蛾的发生危害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苦皮藤素Ⅳ和Ⅴ的选择机制之一是昆虫中肠羧酸酯酶及酯酶同工酶活性的差异,敏感昆虫的羧酸酯酶活力远低于不敏感昆虫,且在敏感昆虫中,羧酸酯酶的活性越低,药剂的毒力就越强。有关苦皮藤素对柑桔潜叶蛾诱杀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外,研究26种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对柑桔潜叶蛾的产卵驱避作用,发现26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中有23种对柑桔潜叶蛾有显著的产卵驱避效果,可为今后寻找新的植物杀虫剂提供理论依据。
总之,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的应用有助于开发环保型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持续农业发展中各种生物措施及生态调控的关键之一。合理安排农作物种植方式,发挥挥发性次生物质的生态调控作用,既具有直接作用,又有长期深远的影响,对持续性农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4病源微生物的利用
3.4.1苏云金杆菌。简称Bt,是一种细菌性杀虫剂,也是世界各国研究开发的微生物杀虫剂,是包括许多变种的一类产晶孢芽杆菌,可产生内毒素(伴孢晶体)和外毒素2类毒素。作用机理:当害虫蚕食伴孢晶体和芽孢之后,在害虫的肠内碱性环境中,伴孢晶体溶解,释放对鳞翅目幼虫有较强毒杀作用的毒素。这种毒素使幼虫的中肠麻痹,呈现中毒症状,食欲减退,对接触刺激反应失灵,厌食,呕吐,腹泻,行动迟缓,身体萎缩或卷曲。一般对作物不再造成危害,经一段发病过程,害虫肠壁破损,毒素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同时芽孢在消化道内迅速繁殖,加速害虫的死亡。死亡幼虫身体瘫软,呈黑色。其剂型目前主要为100亿孢子/g的可湿性粉剂,防治柑桔潜叶蛾可用Bt乳剂300~600倍液。最好在温度20 ℃以上和相对湿度70%以上条件下施药,湿度太低药效差。不能与内吸性有机磷杀虫剂和杀菌剂混用。
3.4.2阿维菌素。其又名害极灭、爱力螨克、爱比菌素、齐螨素、爱福丁和白螨灵等,是一种大环内酯双糖类化合物,为从土壤微生物中分离出来的天然产物,其有效成分为爱比菌素。其制剂毒性较低,对有益生物伤害较小,对植物无药害,在土壤中易被吸附和分解,因而在环境中无累积作用,故对环境无污染。阿维菌素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还有一定的熏蒸作用,无内吸作用。但它对叶片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可杀死表皮下的害虫。其作用机制是干扰神经生理活动,刺激释放r-氨基丁酸,该酸对节肢动物神经传导有抑制作用。昆虫幼虫和螨类接触药剂后出现麻痹症状,不活动和取食,2~4 d后即死亡。由于有渗透作用,药剂受雨水影响较小。阿维菌素是对许多鳞翅目幼虫和螨类均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杀虫杀螨剂,尤其对锈壁虱、蚜虫、柑桔潜叶蛾、侧多食跗线螨和梨木虱效果好,其主要剂型有2.0%、1.8%、0.9%、1.0%阿维菌素乳油。阿维菌素2 500~3 000倍液可防治柑桔潜叶蛾、卷叶蛾等。
柑桔潜叶蛾是一种为害柑桔新梢的主要害虫,在柑桔潜叶蛾防治过程中,传统的农业防治措施如抹芽控梢、统一放梢、冬季清园能有效地减少虫源。此外,抗性品种的研究与应用也是控制虫源比较可行的方法。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柑桔潜叶蛾的主要措施,但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关注程度的不断增加,以及害虫抗药性的快速增长,应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生物防治是防治柑桔潜叶蛾的一种重要措施,如天敌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优势种进行大量饲养、繁殖与释放;性引诱剂、植物次生物质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开发和利用。
柑桔潜叶蛾的持续控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单纯依靠一种方法控制柑桔潜叶蛾是不实际的。为此,应在传统农业防治的基础上,结合生物防治的方法,不断寻求抗虫基因,培育抗性品系,利用植物、害虫和天敌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植物体产生的对昆虫具有引诱、驱避、拒食、毒杀等作用的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开发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繁殖和应用优势性寄生性天敌寄生蜂及捕食性天敌种群,以充分发挥其自然控制作用,达到持续控制柑桔潜叶蛾的目的。